【爱历史】看懂这三件丑事,就看懂了大明的衰败

【爱历史】看懂这三件丑事,就看懂了大明的衰败
文章图片
大明王朝一桩传说中很“惨”的工作 , 就是做官 。 以明末思想家顾炎武的吐槽:“自古百官俸禄之薄 , 未有如此者” 。
于是明朝灭亡后的几百年里 , 关于“明朝文官待遇低”的说法 , 也就相当有市场 。 好些明代题材的影视剧里 , 小官们一出场 , 也常见穿补丁衣服面有彩色的模样 。 大明朝的文官 , 真惨到这地步?
或许 , 比起长篇大论来 , 下面几桩“小事” , 却能更加生动的展现明代官员们的“幸福指数” , 以及 , 大明王朝的盛衰回味 。
一:明朝式“宰官”
其实 , 对明朝官员“俸禄之薄”的说法 , 制定薪金标准的明太祖朱元璋 , 必然会愤怒不认账:明初即使正九品官员的年俸 , 也有米粮60石 , 高于当时中小地主家庭的每年纯收入 。 朱元璋还在《醒贪简要录》里大算经济账 , 认为他定的工资水平 , 简直是“朝廷重禄” 。 当官的还哭穷?朕不信!
【爱历史】看懂这三件丑事,就看懂了大明的衰败
文章图片
但要叫明初的官员们来说 , 那真是满肚子苦水:账面上的工资看着不少 , 可架不住您七扣八扣啊!怎么扣?折色呗!
所谓“折色” , 就是在每次大明朝发工资时 , 把本该发的一部分米粮 , 用其他物资来充顶 。 比如朱元璋年间起 , 就常用纸钞来“折色” , 看上去工资没变 , 但明朝纸币的贬值速度 , 每年都比兔子跑得快 。 账面上能买10石米的纸钞 , 到了市场上1石米都买不来 。 如此一折 , 工资当然打了折 。 比如永乐年间时 , 明朝二品文官领工资 , 都是“四分支米 , 六分支钞” , 拿到手的工资 , 不知不觉就减半 。
发展到明代中期时 , 明王朝的“折色”手段 , 更是五花八门 。 诸如盐折苏木绢布等各种物资 , 都能拿来“折”工资 , 价格当然也狠命“打折” 。 比如绢布 , 以《南雍志》记载 , 一匹绢布的市场价是一石米 , 但用来“折”工资时 , 就变成了十三石米 , 简直是花样宰割 。
可对于那些手里有权的官员们来说 , 这事儿自然也难不住 。 既然“折”东西顶工资 , 那就把这东西再“折”出去嘛 。 于是自从有了“折色” , 明朝官员的经商风气就越演越烈 , 后来更成了吃相难看的“官倒” 。 比如景泰四年时 , 大明朝用盐折顶工资 , 接着官员们就“岁遣吏下场 , 恣为奸利” , 高价把这些物资强卖给老百姓——宰我?那我也找人宰!
【爱历史】看懂这三件丑事,就看懂了大明的衰败
文章图片
大明朝的吏治 , 也就在这接力般的宰割里 , 越来越坏 。
二:大明式特权
领工资如此“惨”的明朝官员们 , 为何做官还做得来劲?当然因为另一项历史悠久的特权:免赋役 。
其实 , 在“免赋役”这事儿 , 明太祖朱元璋原本十分抠门 。 明初的官员们 , 即使是京城高官 , 也要服里甲正役 , 只免除徭役杂役 。 至于地方官?徭役杂役也要服 , 只不过可以减半 。 明朝中前期为何农业税收相对稳定?就靠这抠门规矩 。
但抠门的朱元璋 , 制定的规则太粗线条 , 明朝中期以后的帝王们 , 怠政不上朝的扎堆 。 所以后来的一代代“聪明人” , 也就想方设法钻空子 , 巧立名目把文官们应该担负的差役税粮 , 东一笔西一笔的玩命减 。
比如嘉靖二十四年时 , 即使是内阁大学士级别的高官 , 名下能“免赋役”的土地 , 也不过1000亩 。 但到了万历三十八年 , 京城高官们享有“免赋役”特权的土地 , 就已是10000亩 。 哪怕九品小官 , 能“免赋役”的土地也有上千亩 。 万历年间以后呢?那更是能免就免 。 当年朱元璋十分“抠门”的特权 , 在一代代文官的“努力”下 , 终于膨胀到无极限 。
【爱历史】看懂这三件丑事,就看懂了大明的衰败
文章图片
也正是凭着这强大特权 , 明朝中期以后的文官们 , 哪怕只是小官 , 也十分热衷“收集”土地 。 “投献”“投充”“强卖”等兼并土地套路层出不穷 , 内阁大学士级别的高官 , 名下数万亩土地都是小意思 。 以至于“其士大夫又多田产 , 民几无产耳” 。 那点“折色”且号称“微薄”的俸禄?对于当时的大明文官来说 , 早就“工资基本不动” 。
可这无限的特权 , 也更像无情的催化剂 , 明王朝的土地兼并越演越烈 , 贫富分化越演越烈 , 大明的国家体系 , 终于在这失衡的状态下迅速倾泻 , 随着晚明的天崩地裂 , 变成崇祯帝爬不上来的大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