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毒”到“治穷”| 脱贫路上的凉山布拖经验( 二 )

从大凉山到东海边

在彝语中 , 布拖的意思是“有刺猬和松树的地方” 。 它位于大凉山腹地 , 群山环绕 , 交通闭塞 。 蒋聪在家乡没怎么见过刺猬 , 却看到过不少松树 。

2017年7月第一次从布拖到舟山 , 蒋聪用了三天 。 先是近4小时大巴 , 穿过森林、村庄、陡峭的悬崖 , 从布拖到达西昌;再坐10小时火车 , 经过一个又一个隧道 , 来到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成都;最后是20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 , 视野越来越开阔 , 天气越来越炎热 , 最终抵达东海边的舟山 。

离家时 , 蒋聪只背了一个背包 , 带了两三套换洗衣服 , 还有一件厚外套 。 布拖早晚温差大 , 夏天也需要外衣 。 但舟山是滨海城市 , 常年湿热 , 那件厚外套很少有机会穿 。

船厂在舟山城区边缘 , 一眼望去 , 是一片两层高的活动板房 。 工作的第一个月 , 他就挣了5000元 , 相当于过去全家一年的收入 。

在舟山 , 蒋聪过着朝九晚六的生活 。 他住在离船厂两三百米远的宿舍 , 步行就能上下班 。 在巨大的电焊车间 , 他会穿着统一的蓝色工服、戴着电焊头盔和防护面罩 , 焊接船上的各种零部件 , 有时是轻便的栏杆、踏板 , 有时是沉重的、一个人都拖不动的大钢板 。

如果不开口 , 他和厂里的上万名工人没什么区别 。 但他一说话你就会发现 , 他的普通话不太标准 , 有时甚至需要用手比划着与人交流——普通话是他外出务工前在家乡现学的 , 从礼貌用语“你好”“谢谢”“对不起”学起 。

从“治毒”到“治穷”| 脱贫路上的凉山布拖经验。蒋聪的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 , 是他每月要到船厂所在地的派出所主动报到并进行尿检 。 按照凉山州社区戒毒康复相关规定 , 他每个月要在凉山州吸毒人员服务管控系统“索玛花”上签到 , 并上传尿检结果 。

52岁的林勇同样来自布拖 , 也是一名戒毒康复人员 。 2018年8月 , 在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的帮助下 , 他从布拖来到2000多公里外的山东潍坊 , 在建筑工地盖房子 , 每月也要到派出所尿检、在“索玛花”上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