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不想努力,晚上只想刷手机,想戒又戒不掉,该咋办( 五 )
突然戒掉手机,一下子到学霸状态,说实话,反转有点大。再加上对自己学的东西不感冒,很可能又回到刷手机的状态。谁愿意抱着一堆无聊的东西学啊,这不是违反人的天性么?
在学习内容选择上,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开始。比如你喜欢读小说,那就选几本经典小说来读;你喜欢历史,那就开始看历史书籍。
总之,先把学习的欲望点燃!
第五步:习惯替代,让学习自动化
一般吃完饭,我习惯性玩手机放松下,然后开始刷抖音,看八卦,或者玩玩小游戏,特别是晚上,本来只是想放松十来分钟,结果一刷一两个小时没了。后来,有了学英语的需求,就改了个程序。吃完饭后,把刷手机改成背单词,陌生的单词理解性记忆后,很快就会有检测,反馈及时,像游戏通关一样,越背越带劲儿。
坚持了段时间,就成了固定流程,吃饭后背单词变得像起床后刷牙一样自然。
当学习变成了一件规律性的事情,整个流程就神奇的自动化了,根本不需要什么提醒,自律。
切记,不管中途有什么事情打断,先把这套流程做完,不要轻易中断。
第六步:设立奖励机制,延迟满足。
简单说就是,你特别想干什么事儿,先别干,等完成学习任务,再把这件事当作奖励,满足自己。
比如特别想买一个什么东西,先别买。给自己规定一个学习任务,完成了再买。特别想去哪里玩儿,先完成任务,再去;特别想打游戏,坚持学3个小时候后,再玩,等等。
第七步:任务清单,提醒你什么时间做什么事。
有时候,你明明想学习,但是不知道干什么,这也想学,那也想学。一纠结就是半天,手机突然发来一个消息,拿起来看看。
完了,不知不觉又开始刷手机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你需要提醒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而不是临时去决定。提前一天安排好任务清单,第二天无脑执行就是了。
某个周末的日程表,安排得明明白白PS:学习的时候,把桌面收拾干净,屏蔽一切可能干扰到你的因素。
富兰克林说:人生的幸福,不是由于很少碰到的大机会产生的,而是由于日复一日自我精进的积累中产生出来的。
少刷一点点手机,就多一点点其他的可能性!
最后,再送你三句话:
1.“想法和好的结果之间,隔着执行力这条沟,跨过去,你就是王者”
2.“时间用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
3.“日益努力,而后风生水起。明日已来,始于现在。”
■知道做哪些事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却依然沉迷于刷手机也许跟拖延症有关。社会节奏快,很多人都有拖延的症状,可以通过「学会共存、觉知关系、建立新体验」三步来改变我们与拖延症的相处模式,进而克服它。对于拖延症的改变是这样,其他心理问题同样如此。前段时间,认识了一位28岁左右的白领女性来访者小A,她在短短5年时间内换了将近10次工作,而且每次换工作的原因总是跟「拖延」直接相关,并且换工作不是因为她拖延了工作进度对公司和团队造成了损失而被辞退的,而是小A主动辞职的,原因是她每次都是在工作接近deadline时,通过疯狂熬夜加班才勉强完成工作,这种工作方式让她感觉身心俱疲,因此她开始不断尝试新的工作,但奇怪的是,无论她换成怎样的工作,都始终无法逃脱deadline时的「疯狂」。小A对此非常痛苦,她开始疯狂买书,学习了各类时间管理课程,参加了网上形形色色的「拖延症打卡」群,并立下誓言,但每次都收效甚微,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小A的表现属于典型的「拖延症」,这在当前非常普遍,许多人身上都或多或少会存在拖延现象。然而,通过对小A的深入咨询与了解,可以发现她的「拖延」并不简单,其背后有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正如那句著名的谚语所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mewasnotbuiltinaday)」,几乎所有的行为习惯与心理模式,都是人在长期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渐演化发展出来的,不可能短时间内形成,更不可能通过外部干预后就马上见效。任何一种心理问题,从表面上看就像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刺,虽然露在沙漠表层的部分看起来弱不禁风,其实埋在沙子底下的根部却长达20米,是表层的数十倍。「拖延症」也是一样,表面上的「拖延行为」,背后都是「惊涛骇浪」般的遗迹。
接下来,通过小A的案例,我们一起来逐层深入,重新认识「拖延症」。
我们的「心」,是头放任的大象;我们的「智」,是具备掌控能力的骑象人,它们往往意见相左,各行其是……理智与情感的博弈其实每一个拖延症患者都想改变,小A也是这样,她明明非常讨厌自己的拖延症,却怎么也改不了。为此,她会非常内疚和自责,怪自己意志力薄弱,不够努力。可是,内疚和自责并不能带来改变。那么,究竟是什么控制不住了小A呢?其实,由于我们的大脑本身就是通过漫长的时间演化而来的,因此,在大脑中既存在人类所特有的理性自我,同时也存在感性自我。区分这两个自我,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改变,非常重要。现任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教授,在其经典著作《象与骑象人》中曾用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人的情感面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面就像一位骑象人。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好像是他在指挥大象,但事实上,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他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
对改变拖延而言,理智只提供了目标和解决方案,而具体落实则需要情感来提供动力。如果理性想要改变,那就需要了解感性大象的脾气和秉性,与大象达成一致。否则,改变将非常困难。情感的大象拥有三个典型特点:一是力量大。一旦它被激发了,理智根本控制不住它,大象会按照自己预先设定好的「心理模式」而行动,而这种「心理模式」深藏在潜意识中,是我们性格中的一部分,只要遇到相应的场景,「心理模式」就会马上被触发;二是情感体验。「心理模式」一旦被触发,情绪系统马上就会随之被激活,人就会体验到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或者被爱、怜悯、同情、忠诚等积极情绪。这些情绪是大象按照「心理模式」前进的强大动力;三是大象是受经验支配的。「心理模式」来源于经验,是对经验高度的「模式化」概括,并且大象只认那些切实体会过好处的经验,而去逃避那些带来不好体验的经验。大象从来不认我们理性所构想的「期待的好处」。那么,小A骑着的这头拖延的大象究竟是从哪来的呢?
拖延,从父母的强迫中来拖延的背后,往往都存在着恐惧、焦虑、愤怒与自责的情绪,并伴随着强烈的逃避行为。长久的拖延,其实是一种稳定的情绪表达,是性格的组成部分。根据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Object-relationstheory)的解释:性格是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这里的关系指的是你(主体)与他(客体)之间的连接,这种连接的方式可以是你的意愿、情感、行为,只要他(客体)接住了你(主体)传递过来的连接方式,那么关系就形成了。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会经历无数种关系,而这无数种关系,其实都是从幼年时在与父母的关系中逐渐演化而成的,并最终形成了我们每个人特有的性格,也就是具有独特性情的「大象」。因此,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极端重要,我们在幼年时与父母之间的互动模式,会逐渐嵌入大脑中,成为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内在的自己」与「内在的父母」。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
■错了错了,全错了!
我这样说可能你不爱听,但你白天不想努力和熬夜刷手机是没关系的,手机不背这个锅哈...
手机的迭代,90后是最有发言权的,我们读中学的时候,智能手机横空出世,所以读书时有/没有手机的体验,我们都经历过!
(小黄蜂天下无敌!十八线城市身份的象征!还有中兴联想酷派HTC...)在没有手机的时候,我们都在做什么呢?▼
MP4装上海贼王斗罗大陆,两三个男孩挤床上看到半夜;
没收了怎么办?上课看《读者》,下课看《意林》,熬夜《故事会》,大部头随身带,走火入魔大有人在。
后来出了MP5,再后来是智能手机,其实都没差。就算啥都没,我和同桌玩说地名找位置的游戏,对着一张世界地图都能迷好几天。
So,球球你放过手机,它不是仇人,相反,它是战友,让它「听你指挥」、「能打胜仗」,这才是学习的正确姿势!
简单过你几招,建议先点赞马住再看,因为我接下来教你的方法,会让你瞬间离开/抖音/快手/豆瓣...
\u0026gt;从现在开始!你要记住我这句话!熬夜玩手机考试考零分!别问!就是记住它!\u0026lt;
放下成见,建立学习统一战线联盟说句欠揍的话啊:像《读者》等杂志、智能手机和各种APP,以及漫画书,都挺好的,我恨不得中学时代多些消遣,珍惜还来不及,更别说戒了。
因为上学真的太枯燥太无聊了,是有了这些消遣才变得多姿多彩的。
你想想,如果没有这些消遣,我们的高中应该会变成这样▼
A:哇你看这个等比数列,它长得多有条理...
B:震惊!清明上河图赶牛的小哥竟如此帅气!
C:赌五毛杜甫的插画在第XX页...
无聊到这种程度,那人不得憋坏了呀?
更何况,接触学习环境以外的新环境,对学习是有帮助的。
过长时间浸淫在教科书环境里,其实并不能帮助我们学得更好。
缺少环境的变化会导致我们既没办法进行学习迁移(learningtransfer),即触类旁通地把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起来,这在写作技巧和论据例子方面尤为重要;也没办法锻炼到创造性思维(productivethinking),即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各种新问题,可考试不就是要不断出新的问题来考同样的知识点吗?
学校像个封闭的小湖,再怎么锻炼也不会变强,真正强的人已经出去和大海搏斗了。
以组织完形法则为基础的学习论,是格式塔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由顿悟学习、学习迁移和创造性思维构成。——格式塔心理学
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抛下成见,别把它们当作是仇人,也别把自己当作苦行僧。
\u0026gt;没错,我又来了!记住这句话!熬夜玩手机考试考零分!\u0026lt;
找出APP里的友军和坏人首先要明白,虽然手机让学校生活变得精彩,但群众里面会出坏人,友军里面也会有「卧底」。我和做班主任的朋友聊了聊,挑了些学生党常用的APP,简单区分了几类▼
坏人▼游戏类全部,不用解释,全部都是坏人,包括但不限于:农药、吃鸡、阴阳C、飞车、第三人格...
艾媒数据显示,学生群体虽然接触手机的时间不比工作人群多,但也是游戏市场生力军之一,数据并没细化到中学生,我估计中学生会有很大一部分样本落在40岁以上(疯狂暗示)
\u0026gt;熬夜玩手机考试考零分!考零分!记住了吗!\u0026lt;
并且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诱惑链,如果你玩游戏,你大概率也会看游戏直播、游戏攻略...最后把一大块的时间全花在了游戏上面,并且毫无用处。
(近四成玩家有每周观看游戏直播的习惯)
亦正亦邪▼这类APP用好了就是大杀器,控制不好就是精神鸦片。
比如最能消磨时间的(短)视频类APP,包括但不限于抖音、快手、B站、视频号...
(微博、豆瓣、等比较少出现在中学生手机,跳过,主要说视频APP。)
坏处▼
这些视频类APP,设计成瀑布流界面和按兴趣推荐,像学生党,空余时间少且零散,尤其容易上瘾,不喜欢的就划呀划,好看的就疯狂点赞,最后被推荐算法掐得死死的,榨干最后一点放松时间。
\u0026gt;第四次提醒你!熬夜玩手机考试考零分!零分!\u0026lt;
优点▼
1、是当下信息传递最快的渠道,在热点爆发方面冲在第一梯队;
2、部分APP开始注重新闻渠道建设\u0026amp;知识分享领域
(以抖音为例,发现亮点了吗?)
- 大学计算机系最努力的同学都是怎样学习的
- 当你要完成一件事的时候,你会选择悄悄努力还是告诉很多人
- 为啥有人努力的学习,成绩却不见起色
- 突然啥都不想做了不想学习咋办
- 土耳其人为啥白天也要拉上窗帘
- 离2021高考还有一年,应该有咋样的努力程度才能显著提高成绩
- 「以绝大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没有要到拼天赋的地步」这句话可信吗
- 那些每天起早贪黑刻苦努力的人就不困么
- 为啥特别讨厌努力学习的人
- 当代大学生有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