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信念与情境-中国古代佛像雕塑中的几个重要视角( 二 )


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 , 而且非常有见地 。他注意到了佛像本身所传达出来的 , 关于生命本质的东西 , 通过一种高度体量的传统的语言表述出来 。在那个时代 , 100多年前 , 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认知高度 , 那时候的中国人对于佛像的认识还仅仅只是停留在佛教神像的一个阶段 , 大家其实都在关注金石碑帖 , 并没有去关注佛像雕塑本身 。
然后我们来看梁思成的观点 , 他在《佛像的历史》这本书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若在此时 , 有能对于观察自然之自觉心 , 印于美术家之脑海中者 , 中国美术之途径 , 殆将如欧洲之向实写方面发达 , 然我国学者及一般人 , 素重象征之义 , 以神异玄妙为其动机 , 故其去自然也日远 , 而成其为一种抽象的艺术也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 , 他也注意到了中国雕塑的一个特点 , 并不是在模仿自然 , 而是注重象征;同时也提到了抽象的艺术 , 这与喜龙仁的观点是一致的 。
再往前追溯的话 , 回到古代 , 我们古人自己也有很多对于佛像的描述 , 比如《法苑珠林》中提到过东晋时期的名家戴逵的塑像 , 是“核准度于毫芒 , 审光色于浓淡 , 其和墨点彩 , 刻形镂法 , 虽周人尽策之微 , 宋客象楮之妙 , 不能踰也……凡在瞻仰 , 有若亲至 。”这段话其实是在形容雕刻技法的高超 , 与最终神韵的呈现层面 。
宋代的《图画见闻志》提到北齐时期曹仲达的作品 , 说:“曹之笔 , 其体稠叠 , 而衣服紧窄 , 故后辈称之曰:吴带当风 , 曹衣出水……”这句话其实是描述绘画的 。“曹衣出水”这个形容词已经广为人知 , 但这段话还有一句:“雕塑铸像 , 亦本曹、吴 。” , “亦本曹、吴”就是指以曹仲达和吴道子的作品为范本来制造佛像 。这说明在雕塑中 , 对于造型的处理与绘画本来就是同一个体系的 。绘画中的一些技巧与表达方式融进了雕塑中 , 最终形成了中国佛像雕塑的特殊性 。
综合来看 , 在我们古人的视角里 , 有对于雕塑技巧本身的关注 , 也有对于最终的神韵的重视 , 这里面其实就像弗利尔所说 , 是高度传统的 。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 , 传统的就是世界的 , 但是古人没有意识到这个层面 , 也不可能有这个思维习惯 , 没有把它们与绘画 , 书法相提并论 , 就像梁思成所说的那样 , 雕塑就像建筑一样 , 在中国也未获得应有的承认 , 我们知道大画家的名字 , 但是雕塑家都默默无闻 , 所以古人也不会像西方学者那样 , 去关注雕塑语言是抽象还是写实的问题 。但是今天 , 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心态和更多的角度去看待它 , 人文的角度也好 , 艺术语言的角度也好 , 宗教、意识形态或是历史文物这些不同的角度 , 都能让我们更加接近和更加深刻地去看待些雕塑 。
·「 壹 」·
接下来就具体谈一谈这些视角 , 这里面有一些个人的经验和看法 , 有一些细微的切入点 , 还有一些宏观的比较 , 也是这次讲座的主要内容 。
谈到视角 , 就像前面讲的那样 , 就牵涉到如何去看待一件雕塑的问题 。这个看起来很直白的问题 , 要想回答清楚其实很困难 。记得去年在龙门石窟研究院讲座的时候 , 现场的人就有人问过这个问题 , 当时也只是三言两语 , 说得不是太清楚 , 因为这个问题涉及的内容有点多 , 要理出一个清楚的头绪并不是那么容易 , 今天我就想再详细说一下这个话题 。
简单来说 , 作为一件佛教的雕塑 , 它当然是宣讲和传达教义的工具 , 身上难免有很多佛教的符号以及一些复杂的隐喻 。比如我们进入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时候 , 迎面是一尊非常高大的主佛 , 右手是施无畏印 , 左手是与愿印 。他的左右两边也有其他的佛像和胁侍菩萨 , 还有弟子像等等 。有的捧着盒子 , 有的拿着法器 , 他们按照佛教的仪轨排列在四周 , 手的姿势都是有寓意的 , 甚至具体到某一种配置都有比较明确的宗教含义 , 这里面有佛教所需要向公众传达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