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信念与情境-中国古代佛像雕塑中的几个重要视角( 四 )


阳新:信念与情境-中国古代佛像雕塑中的几个重要视角

文章插图

阳新:信念与情境-中国古代佛像雕塑中的几个重要视角

文章插图

阳新:信念与情境-中国古代佛像雕塑中的几个重要视角

文章插图

阳新:信念与情境-中国古代佛像雕塑中的几个重要视角

文章插图
第一张图是莫高窟五代时期的壁画 , 画的是临摹佛像的一个场景 。这样的画 , 用途可能有很多 , 但我推测也可能会用做雕塑的粉本 。第二张图是古希腊的工匠雕刻库罗斯时候的一个工作方式:先打好格子 , 然后把人物按照中线对称分成比例去做 , 这个标准也是来源于古埃及 。后面的图是现在的工匠在雕刻之前的一个工作流程:也是需要画格子 , 然后等比放大 。这个流程古今都一样 , 古代工匠本身没有受过系统的美术训练 , 也没有学过素描 , 完全是靠经验的传承 , 形成一套他们自己的操作方式 。
在切割出大块面之后 , 就是逐步地细化 。其实就是用小刀慢慢把一些细节雕琢出来 。西方的古典写实性的雕塑 , 会在这个阶段把人物的肌肉结构、比例和五官的轮廓进一步定位准确 , 为的是下一步塑造更细腻的细节 , 但是中国工匠不会在这方面耗费精力 。
因为早期的佛像本来就没有写实性的要求 , 稍微大一点 , 小一点 , 脚趾头长一点或短一点 , 只要在一个合理的框架内都是被允许的 , 没有严格的尺度 。而且根据存世的古代的半成品(就是还没有做完的一些佛像)来看 , 有些是从局部开始细化 , 而并不是从整体开始推进的:比如说有的佛像 , 面部五官已经打磨得非常细 , 但其他地方还只是一个粗糙的轮廓 。这里面或许有分工的不同 , 但体现出中国早期佛像雕塑的一个特点 , 即并没有严格地服从于某一个精确的标准 。
阳新:信念与情境-中国古代佛像雕塑中的几个重要视角

文章插图

阳新:信念与情境-中国古代佛像雕塑中的几个重要视角

文章插图

阳新:信念与情境-中国古代佛像雕塑中的几个重要视角

文章插图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步骤 , 就是每一次的深入的塑造 , 都会建立着描画的基础之上:比如五官从一个模糊的轮廓到最后清晰地凸显出来 , 这个过程是建立在描画的基础之上的 , 就是用笔在石头上精确地画出眼睛、鼻子、嘴巴等五官的外形 , 然后根据手画的图样 , 最终把五官慢慢地刻画出来 。现在我们的工匠还是这样去雕刻的 , 这体现出中国雕塑里面包含有绘画法则的问题 , 后面会详细的讲到这一点 。
阳新:信念与情境-中国古代佛像雕塑中的几个重要视角

文章插图
大家可以看到 , 现在的工匠在雕刻五官的时候 , 它上面画了有一些眼睛的线条 , 还有耳朵的轮廓线等等 。
雕刻完成之后 , 就是打磨工艺 , 把表面刀刻的一些痕迹打磨光滑 。当然打磨也有它的学问 , 有的时候用比较粗硬的砂石打磨 , 有的时候用动物的皮毛等等 , 工具也很多 。有些雕塑的皮肤部分打磨得非常的细腻光滑 , 像玉一样;而它的衣服就没有那么细腻 。这里面就体现出了工匠个人的技巧和他的一个意图 。
打磨完之后就是彩绘 , 贴金等一系列装饰工艺 , 这也是雕塑的最后一个步骤 。这个步骤也包含了绘画 , 比如人物的眉毛、眼线、嘴巴、胡须等等;还有其他地方 , 比如背屏上的一些火焰纹等纹样 , 同样是既有雕刻也有画 。所以从整体来看 , 一件佛像雕塑 , 其实就是绘画语言与雕塑语言的不断叠加 。
彩绘装饰工艺结束之后 , 一件真正意义上的佛像雕塑就诞生了 。但是我们还是要考虑到最后一个因素:它毕竟是处于空间中的一个雕塑 , 它是属于宗教场所 , 或者说是宗教仪轨中的一个元素 。现在我们已经无法得知当初的寺庙空间布置 , 但当时考虑的空间因素 , 和现存的早期寺庙内部的布置 , 应该是有共同点的:比如壁画 , 佛教的器物 , 空间与佛像的距离关系等不同因素 。如果是寺庙中一件独立的雕塑 , 它的正面当然是朝向最大的空间 , 也是受光最多的部分 。可能早期的雕塑的背面一般都靠近墙壁 , 当然我们无法非常准确地去下这个定论 , 只能是根据一些线索去推断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