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信念与情境-中国古代佛像雕塑中的几个重要视角( 三 )


作为北魏时期一直保留到今天的佛教雕塑 , 1500多年过去了 , 除了宗教和文物上的意义之外 , 我们更应该要看到它们作为中国文化体系中的雕塑语言 , 涵盖了历朝历代的生命习惯和人文精神 。所以佛教雕塑必然带有某种高度 , 关于造型法则 , 关于韵律感 , 关于意境的营造 , 以及他的表述方式等等 , 这些应该成为我们今天去看待一件佛像雕塑最根本的视角 。

阳新:信念与情境-中国古代佛像雕塑中的几个重要视角

文章插图
这些很重要的视角说起来比较笼统 , 我把它们归纳为四个部分 。
第一个部分 , 当然是关于雕刻本质的问题 。因为无论是皇家的造像也好 , 还是平民造像也罢 , 它最终都是通过工匠的手一步一步雕刻出来的 , 这里面体现出古代工匠自己的理解 。从一块石头开始 , 到最后形成一件完整的雕塑 , 工匠是怎么去处理这个流程的?这个很重要 , 简单来说就是一件雕塑是如何诞生的 。
一件雕塑的诞生 , 首先就涉及石材的问题 。古代有专门的采石场所和产地 , 有的是汉白玉 , 有的是石灰岩 , 有的是砂岩等等 。那些独立的雕像都是从采石料开始 , 然后运回作坊去制作 。当然石窟里就几乎不存在运输石料的问题 , 一般都是现成的 。石材本身会对雕塑的细节有一些影响 , 因为有的石材适合细腻的刻画 , 有的就不太适合 , 容易脆断 。所以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有些雕塑刻画得很简单 , 比如有些人物的五官就是几个简单的大块面 , 一些滑石类的小雕件也是非常简单的刻画 , 就是出于这样的原因 。而有的雕塑即使是非常小的尺寸 , 也可以刻画得非常细腻 , 比如龙门石窟古阳洞 , 里面密密麻麻都刻满了雕塑 , 很多微小的局部只有几厘米 , 但上面的刻画也非常丰富 , 细节也非常精彩 。
阳新:信念与情境-中国古代佛像雕塑中的几个重要视角

文章插图

阳新:信念与情境-中国古代佛像雕塑中的几个重要视角

文章插图
我给大家看一下古阳洞里面的照片 , 大家可以通过我手指的对比来感受这些雕塑 。
关于古阳洞 , 如果进入洞窟里面去看的话 , 你会觉得这真是龙门石窟艺术的一个精华:从洞窟顶部到四周都是满满的雕塑 , 密密麻麻 , 各种朝代叠加在一起;你会感觉到古人在选择一块空地雕刻佛像的心态 , 就跟今天咱们开发商盖楼一样 , 寸土寸金 , 十分珍惜 。所以里面有很多几厘米的局部 , 雕刻得也非常的精细;还有很多密密麻麻的文字 。整个古阳洞给你的信息量是非常庞大的 , 你会感觉到头晕 。但这种感觉在天龙山石窟就不存在 , 它不会让你产生一种信息爆炸的这个眩晕感 , 因为那种石材的石质无法达到这样的一个塑造细节 。所以从工匠的角度去看 , 在决定使用一种石材之后 , 他已经对最终的画面布局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判断 , 这个布局一定是要适合这个石材的 。所以 , 这也是地域样式和风格的形成中一个很微小的因素 。
古代工匠的雕刻流程其实和现在也差不多 , 只不过现在很多工具都换成了电动的 , 效率提高了 , 但仍然有很多步骤是必须要手工完成的 。
首先是在石料上标记好轮廓 , 然后进行大块面的切割 , 这个流程古今都是一样的 , 当然前提是建立在一个粉本的基础上 。工匠本身只是一个执行人 , 他并不是以一个艺术家或者创作者的身份去做这个事 , 尽管有时候他也有一定的主观成分 , 但是这个主观性是有限的 。目前还没有确凿的石雕佛像粉本出土 , 只是在壁画上能见到一些疑似的粉本图 , 或者是壁画的粉本 , 但两者在本质上其实是通用的 。
但有一点值得一提:根据现在存世的早期佛像的样式来看 , 至少在唐宋以前 , 粉本的样式和佛像的尺寸比例没有统一的标准 , 各地区也并不是严格的按照这个图样去制作 , 这里面只存在一个大致的法度框架 , 这个框架内就有工匠自己主观发挥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