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信念与情境-中国古代佛像雕塑中的几个重要视角( 七 )


当然不仅仅只是人物 , 整个造像体系的各方面都受到了影响:比如说火焰纹 , 它有更多云纹的意向 , 往上腾空的动态非常强烈;莲花也有清秀的气质 , 到后来东魏结束至北齐时代就变成完全的就收敛了 , 开始走典雅柔美的路线 , 造型细节也更加圆润了;到了唐代以后 , 世俗化的审美开始出现 , 人物就变得非常的饱满 , 非常丰满 , 更加有豪迈的气势 , 已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系 。
北魏晚期 , 这种超然出世的气质 , 是建立在当时文化情境的基础之上 , 只停留在这么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 , 所以它的辨识度是非常高的 。这种在中国历史上完全自主创造的佛像样式 , 有其特别的地位 。所以我们在观看的时候 , 这种历史的代入感是必须要具备的 。那些看起来比较呆板 , 雕工也比较朴素 , 体态也比较笨拙的那些佛像 , 其实反映出那个时代所追求的一个精神状态 。
·「 叁」·
接下来讲第三个部分:形式与法度的关系 。
这里讲的法度关系不是指宗教仪轨 , 而是指处理方式以及它所依循的艺术准则 。如前面所讲佛像 , 雕塑本来就是绘画语言与雕塑语言的叠加 , 所以画中有塑 , 塑中有画 , 虽然它不等同于绘画 , 但是二者的内在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
那么这里面就有值得去思考的内容:作为一个立体的 , 处于三维空间中的雕塑 , 它与平面绘画不同 , 雕塑从一开始就得考虑前后左右的关系 。但是中国雕塑与古希腊古典写实性的雕塑不同 , 它并不是建立在理性 , 建立在自然真实的基础之上 , 而是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它非常注重内在的气韵的表达 。
气韵这个词是比较虚无的 , 也是在中国艺术词汇中被至高推崇的 , 它本身就带有哲学上的高度 。老子从一开始就讲气:“万物负阴而抱阳 , 冲气以为和 。”人与整个宇宙的气息是相通的 , 老庄的玄学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艺术基调 , 我们从战汉时代更为久远的绘画和青铜器上 , 就已经能够窥见这种基调 。由于雕塑与绘画的共通性 , 讨论佛像雕塑的气韵最终也需要通过一些形而下的细节去省视 , 并且也可以去与绘画的法则相互印证 。
南朝的谢赫在《古画品录》里面提到“六法” , 这是后世历朝历代对于绘画好坏评判的一个准则 。其中第一条就是“气韵生动” 。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 , 对谢赫的这个“气韵生动”也进行了一个阐述 , 他说:“古之画 , 或能移其形似 , 而尚其骨气” , 可见他们都非常重视内在的气韵 。其中他也描述了顾恺之的画风 , 他说:“顾恺之之迹 , 紧劲连绵 , 循环超忽 , 调格逸易 , 风趋电疾 。”
这个描述比较经典 , 高居翰(James Cahill )在他的《图说中国绘画史》中 , 那本书中也引用了这句话 , “紧劲连绵 , 循环超忽” , 形容线条的紧凑和连绵不断循环往复 , 一种很超然的意境 , 这也代表了当时的一种认知标准 。顾恺之的真迹 , 我们现在已经没法看见了 , 但是通过存世的摹本能够窥见一些细节 。

阳新:信念与情境-中国古代佛像雕塑中的几个重要视角

文章插图
这是《洛神赋图》以及《女史箴图》的局部 , 可以看到线条的运用与人物动态之间的关系:衣服有飘动感 , 线条有内在的节奏 , 有收有放 , 气韵生动 , 确实能感受到一种循环超忽的格调 。当然 , 我们今天没办法很深入地去探究顾恺之的原画 , 但是 , 这个基本的视觉感受是能够想象到的 。
由于佛教艺术是外来的 , 一开始它当然带有中亚、印度以及古希腊艺术的特点 , 跟中原的艺术联系并不太紧密;但是到北魏晚期开始出现了第一个汉化的节点 , 所以我们可以拿这个时期的佛像雕塑来进行一个比对 。
阳新:信念与情境-中国古代佛像雕塑中的几个重要视角

文章插图
比如大都会博物馆藏的这件宾阳洞的《礼佛图》 , 尽管它表现的是孝文帝和他的群臣缓缓行进 , 礼佛的场景 , 带有一定的仪式感 , 但是我们能感受到人物线条的表现力:一种行走的姿态 , 裙摆有飘动的气息 , 这些都是通过线条的韵律传达出来的 , 本质上体现了绘画的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