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些人除了上课时间以外都没有学习,成绩却还是很好( 二 )


作为对学霸的好奇心生物,我也多年混迹学霸之中,潜伏在学霸身边写观察日记的过程让我从最本质层理解了学霸的形成模式,也就是——何为「学霸思维」。
学霸之所以是学霸,绝对不仅仅是他脑子多聪明,或者说有多努力,而是他寻找与解决问题的脑回路非常高效且对自身会形成正反馈。
普通人的学习是这样的:
遇到问题,寻找方案,解决问题。而解决完,就将方案和问题一起抛在脑后,不会去刻意整合经验。
书到用时方恨少,话到嘴边没地儿找,别人一说都听过,只能感慨:你讲得真好。
而学霸在长期的学习和探索中,会有意识地把自己的经验整合成「知识晶体」。
古典在《跃迁》中提到「知识晶体」这个概念,它是指知识量与知识点之间的架构,晶体的形态因人而异,独特而又个性,就像同样的C元素,根据不同的组合方式,会呈现出或石墨或钻石的最终形态。



正因为知识这个东西本身来说是孤立存在的,像是一个个零散的点,不成气候,而让知识得以变成了脑子中的灵感和idea的,就是看人如何寻找知识,组装知识,释放知识,然后将之设计不同的结构,形成自己的知识晶体。
大部分人在第一步的「寻找」就开始乱了,就跟双十一卸货的快递员一样,不分三七二十一就把知识包裹往货车厢里乱扔,该动脑子的时候,货车一晃,就又都变成了散装知识。
知识一散,组装和释放就会变得尤其困难,最后能想起来只能靠记性和灵感。如果你也有过某个知识点明明自己学过,却在该用的时候无论如何想不起来的这种感觉,这就是知识没有形成晶体,所以不够牢固的体现。
所以学霸的第一个习惯,体现在寻找知识
在和学霸聊天的时候,我发现他们说话都是有指向性和归纳性的,比如,当我问他们:「最近书荒了,你有没有什么好书推荐?」时,他们不会直接报书名,而是会问我:
「你想看哪方面的书?想看小说还是工具书?」
「如果是无聊想看点娱乐性的书打发时间,你可以看些小说,比如《理想的下午》《爱情刽子手》,如果是想扩展下认知,就可以看点心智提升类的书,推荐《人类群星闪耀时》或者《反脆弱》,当然你也可以说下你的阅读偏好~喜欢西方文学还是中国文学等等……」
不过脾气好的学霸才会这么问,毕竟把这么个笼统的问题甩给学霸,就像是把「明天吃啥」这个决定甩给刚认识两天的男朋友一样烦,和学霸关系还不是很好的时候,最好不要这么问哦~
从他们报书名的方式,我可以看出来他们寻找知识的方式是有指向性的,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他们会分门别类的寻找知识,而不是抓过一本评分高的书不由分说就开始读。
是的,学霸喜欢规律,喜欢分类,喜欢归纳。这会让他们思路保持清晰,时刻明白自己脑子里哪个部分是空着的,需要找哪方面的对应知识来填补。
就像玩俄罗斯方块,普通人只会盯着掉下来的方块,掉啥就接啥,而学霸会盯着自己现有的方块阵,看看下一个方块要什么样子的才能补平,然后去自己后台改程序。
当然我也从学霸那里白嫖到了他们寻找知识的方式,给你参考借鉴:
问题即学习
学霸们会优先归纳问题,而不是归纳知识。
正因为学霸的学习都是有目的指向性的,他们不会给自己填鸭式塞知识然后消化不良,对他们来说,知识存在的意义是解决问题,无论是解决求知欲的问题,还是书本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比起随手摸一本书来佛系翻阅,他们会先思考:
1、我现在有什么问题和迷惑的地方?
2、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解决什么问题?
3、这本书还能为我带来什么?(能让我学到新的技能吗?能让我的思维层次上升吗?能让我拥有更加丰富的感情体验吗?)
为了不浪费宝贵的认知资源和时间,他们向自己保证:任何学习都该有收获。
信息爆炸的社会干扰信息与无用知识实在太多,许多人的焦虑致命伤都是学习的速度比不上遇到问题的速度,更要命的是,你不知道自己现在学的东西有多少是能在解决问题时派的上用场的。
所以比起「如何学习」,我们更应该多发问「学来干嘛」,毕竟这个世界上有读不完的书,和太多「学了不知道有什么用」的知识。而当带着明确问题去寻找知识,就是一个保证「学了一定有用」的筛选制。
成为学霸的第一步,就是不浪费认知资源,先提问,再通过问题去寻找知识。你要学什么,答案就在于你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所以在向别人提问「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之前,你也要先清楚「我真正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这样的解决方案有用吗?」,若是你现在还处在厌学状态,那给多好的学习方法都没用,你应该先去学点心理学调动起自己的学习兴趣再说。
通过问题去学习,这是学霸思维的第一招。
学霸的第二个习惯,体现在组装知识
学习的奥义是联系,散装知识只是占内存的,而学霸的第二个牛逼之处就是不嫌乱,能给这些散装的知识积木认认真真拼出型。(学霸一定都很会玩乐高吧……)
我们在一开始介绍到了「知识晶体」,所以这个组装,就是把知识的各元素形成晶体的过程。
比如星座就是个特别典型的知识晶体。
满天的星星谁都记不住,古人用自己的想象力把这些相距数千光年的星星连接起来,形成「晶体」,然后再给晶体赋予美好的故事(形象化呈现)。



(图片来源网络)【为啥有些人除了上课时间以外都没有学习,成绩却还是很好】很多时候,知识量并不是重点,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
■谢邀。虽然大多数人并不愿意承认,智商差距真的存在,这是天生的。除了无法改变的天生智力差别,学霸们往往拥有优于普通人的家世:官僚、商人或者知识分子家庭更加重视对子女的日常教育,并且能为子女提供更加良好的视野和圈子。很多学霸的厉害之处在于对核心方法论的掌握,常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大多数学霸拥有比普通人广泛的兴趣和视野,让他们早早就知道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和未来的人生目标,以至于可以做长远计划,而不易陷入迷惘。大多数人都是盲从且逐波随流的,并不知道自己学习的意义,只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催促之下,逼着自己摆出一副很努力的样子,然而并没什么卵用。应试教育的弊病我这里就不多说。看似公平的考试,事实上并不完全公平,往往学霸们懂的东西要远远超越学校所教的内容,就比如学过入门级别的哲学内容,就可以很轻松的在作文和历史政治类题目下获得更好的表现,高考满分作文都是逻辑能力和知识面大于普通高中生级别的。中国普通家庭家长都有个病态的心理:认为和学习无关的一切都不重要。年轻人任何的基本欲望与对玩乐的需求都必须被压抑和牺牲。然而正是一个人的多方面兴趣和才艺,在未来的工作和恋爱竞争中才是核心优势,一个书呆子并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接纳,也难以在生活中获得快乐。作为一个十多年前参加高考的人,这里我给后辈们一句箴言:知识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找到自己能够坚持一生的兴趣,远远比高考高分重要。相关阅读:你理想中的教育体制是什么样的,如何改革?-来须苍真的回答■作为老师,我来告诉你如何做吧。赢得学习竞赛不是要玩命跑,而是要给自己升级,这才是真正的竞争力。死命学是最低效的学习方法,因为它会耗干你的学习动力,很快就会厌学,所以就应该劳逸结合,来提高学习的幸福感。不要和别人比较,比完只会让你失去信心,其实排名10~20名的中上游就够了,这足以保证自己不掉队,不要刻意追求进前3名,为了进前三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训练根本不重要的技能,这就没时间给自己的竞争力升级了。我观察过很多学生,无论是上课还是自习,他们的注意力并不在学习上,在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无意识的游走状态。做起作业来就像在磨洋工。有时候一个小时一道题都没做完,发呆、走神、聊天、各种无谓的小动作,就是不能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方法好的学生做一道题就能找出几种解法,可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和磨磨蹭蹭一小时也做不完一道题的学生相比,效率要高百倍不止。其实他们早就厌学了,都是在假装学习和表演勤奋,是不得已被摁在教室里学习。而厌学是学习的癌症,靠老师的力量是很难治愈的。以至于很多老师认为是智商的问题,其实不是,是驱动力和学习方法的问题。学习就像长跑,大部分时间里不要领跑,让别人去竞争消耗吧,你要做的是积蓄力量,保持自己不掉队、不厌学,在后半段再逐渐加速超越。当然,这也不是让你傻玩。你最应该关注是你当下的进步,主要精力用在给自己升级,而不是分数或他人。比如学习方法的进步,归纳、收集各种学习方法,降低自己的思考成本。纠错能力的进步,总结、反省自己的各种错误,闻过则喜的习惯可以降低你失败的成本。笔记整理的进步,梳理知识脉络和训练上面的元认知能力,完成思维方法上的系统升级。自控能力的进步,发现自己效率低下、情绪低落的时候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警惕自己沦陷。超越课本的进步,抽时间大量的阅读科普书、传记和名著,把视野拓宽到更广更深的领域。同学关系的进步,真诚的与同学分享经验和资源,建立互助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成为你的助力。师生沟通的进步,每天都要抓住老师把自己的问题、疑惑、困难和苦恼都要提出来,老师的经验能大幅降低你的试错成本。(比如我这篇文章)你不用急于超越别人,特别是分数上,只要不掉队就行。因为人学了东西会忘记,很多高一高二学的知识到了高三就忘光了,需要重新复习和训练,这就是后面人超越的机会。你当下最重要的是把更多时间用在完善心智系统上,到了高三再拼命学,就能很快超越他们。我作为一个老教师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老师见的太多了,不要相信智商、天份、天赋的神话,那都是人为的幻象,太多人活在这种幻象里了,包括一些年轻教师,他们有这种幻象是因为还没看清教育的本质,建议看一下《智商高低是因为思维习惯不同造成的吗?》。一说到不要相信智商神话,很多人会本能的抵触,你呢先别忙着点反对,推荐你看这本书《超越智商》,这里面对智商说的非常透彻,看完你就全明白了,你说的智商根本不是智商。而且你还会知道,除了聪明之外,还有更高级的境界。


开始在长跑中领先的人,都有自己能赢的幻觉,但最后都会绝望的发现,很多人在把他甩掉,而这时候他已经没有足够的力气追赶了。真正的高手,对内关注自己当下的小进步,对外关注不断增长的好奇心,积蓄好力量,在正确的时候发力,这才是最优的策略。其实就算你赢了高考,挑战也才刚刚开始,到了大学里,尖子生满地走,毕业后到了社会上,更是有积累了几十年经验的人在和你竞争,比智商和成就一定会被秒杀,是不管用的,还是要靠长时间的持续升级来赶超他们。年龄大的人,他们的缺点是负担重,升级比你难,这是你的机会。所以越快升级自己的心智系统越好,因为人生长着呢!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升级自己的心智系统,可以阅读我的两个专栏《自由心智》和《教育成本》,里面有很多文章可以帮到你。回答一些评论#你知道前三名看见这个心多累吗如果有一天,大家都不关注分数,都不在乎别人的智商有多高,而是关注自己的进步,寻找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并能和同学建立亲密的互助学习关系,我觉得教育的目的才是真的达到了,人的成长才是教育的目的,分数排名不是目的,不对吗?那个时候前三名就不觉得累了,你会很幸福,因为大家都把考试作为反馈的工具,谁都不把名次当回事了。#写的不错,但非常片面,智商是重要的因素不可忽略。“非常片面”这个词挺片面的,哈哈。大部分人所说的智商其实是天赋,因为他们喜欢用“天生”这个词。如果暂时看不了《超越智商》那本书,可以看我专栏里的以下几篇关于天赋的文章:为什么相信天赋反而会塑造凡人?为什么要反对天赋神话?人们为什么会掉入天赋神话的陷阱?如何装作很有“天赋”的样子?#我不喝!明明智商差距就在哪里。哎想哭自从鸡汤这个词开始流行,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听不进别人的建议,一言不合就说别人是鸡汤。鸡汤偏见会封闭他们的好奇心,不再有兴趣去关注别人说的话有没有依据,有没有有价值的地方。他们就是要用情绪来抵触你。一般年纪大的人,才会这样固执,现在很多年轻人未老先衰,已经失去了开放的心态。这就是为什么要升级自己的心智系统,很多人的低效恰恰源自自我束缚,要警惕自己的封闭性思维。#评论里好多坚持相信智商的学生你们信好了,那是你们信仰的自由,但是一个老师不能信智商、天赋、天份、神童之类的怪力乱神。这就像一个科学家信鬼神一个医生信巫医一个建筑师信凶吉一个企业家信算命这些人共同的特点都是愚昧导致了迷信。老师不了解教育本质也会造成天赋迷信,乱用必然会给学生带来灾难。老师相信你智商高当然是好事,老师要相信你智商低呢?你再努力也没用!在这种老师眼里智商高的必然是少数,其它大多数学生还有机会吗?这是一个自证预言式的陷阱,“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你真的希望自己的命运掌控在别人手里吗?冷静下来,读一下我上面提到的5篇文章,好好想想再下结论。点个赞给老师一个鼓励吧……^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