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些人除了上课时间以外都没有学习,成绩却还是很好( 四 )


《高分读书法》中说到,可同时找两本内容基本相同,但观点有差异的书,展开平行阅读,可以让你在自然而然之间做到动脑子,比较两本书的异同之处,从而能从不同角度审视同一事物。同时,即使是完全相同的理论或概念,在别的书中再次看到,此时的海马体会非常敏感:“在新信息中居然可以发现之前看过的信息,这一定会很重要。“于是它就会把这部分信息归入长期记忆中。就如同这本书中所说:读书“最爽“的瞬间就是看到”似曾相识“的内容,发现现在读到的东西居然能和以前读过的东西融会贯通时,我别提多开心了!

4.《学习的本质》
可以说是《学习之道》的理论加强版。
作者振聋发聩的一些结论我真的太喜欢了,读起来超爽。
简单列举一些金句及括号内是笔记:
学生的学习不在课堂上!(这并不是说上课没用)
学习不是接收信息,只有在忘记七次之后才能学回!(强调知识的内化过程,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他们能带走的东西)
学校出现的时间不长,只有一百年出头的历史,它自始至终都没能让学生爱上学习,然而它的手要目标恰恰是引导学生愿意学习。(再次说明学习不在课堂上,而是无处不在)
只有当学习这种能力给个体带来更多的东西,特别是当个体能够利用其所学时,我们才对这样的学习感兴趣。(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每一个认真听取孩子答案的人都是具有革命性思想的人。(如果孩子比较小,蹲下来听更好)
让我们来看一看老师一般是如何组织课堂的:他肯定会以自己已有的知识为根据,去找一些论据使他的信息得以传递,他寻找的是一些巩固自身思维系统的信息,他确信,只要是对他来说行得通的,对学生也会行得通。(令人警醒,教师在教学之前,要把自己“还原”为学生)
学习者在一个与他的学习环境差别很大的环境下再次利用记忆中的知识,这就是记忆的调用。(这个差别很大的环境可能是考场,更可能是人生)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掌控者,而是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中间人”。(教师是学生从此岸到彼岸的摆渡人,有的学生自己会开船,有的学生就是不上船)
学习者不是单传的学习“参与者”,而是他所学的东西的“创造者”,别人永远不可能替他去学。(学无定法,从做中学,学习者不只是在接受信息,而是融合、加工并生产出新的信息,学习者是消费者、分解者更是生产者)……

5.《学会提问》
《高分读书法》中提到“边读边问的采访式阅读会让你获得真正的知识,而不是浮光掠影的信息,也就是说,你要对书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你要和书对话“。具体怎么向书发问,怎么培养问题意识,这本《学会提问》是你的好帮手。”批判性思维“经典书目,同类的书籍还有《批判性思维》、《思考的艺术》、《思维的利剑》
不草率,不盲从,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尽力理解那些价值观和我们背道而驰的分析推理方式,克服偏见对判断的影响,这样才有可能得出更为正确和理性的结论。学习方式的学问并非一门有固定章法和学科体系的成熟学科,这里面有很多因人而异的东西,也有很多并不是板上钉钉的结论。
但我想,作为学生或是教育者,学习就是自己的当下的事业,多了解一些这些方面的知识,再结合自身进行思考,肯定是有帮助的。
多看一些好书,你就像突然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每片肺叶都舒展开来,这种感觉还是挺令人愉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