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末年,我朝(明朝)军队进攻到了庆元城下 。方国珍害怕,就乘大船逃到海上 。皇上大怒,打算派兵诛杀他 。方国珍(走投无路)无计可施 。詹鼎就替他写了表章谢罪 。言辞谦恭而辩(软中有硬) 。太祖读表后叹道:“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 。”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就召方国珍入见,封为右丞 。詹鼎亦被召至京师 。
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建议詹鼎任职 。丞相说:“我和他一同做事,(知道)凭詹鼎的才能不能让他到朝外任职 。”过了半年,被任命为留守都卫经历,(后来)又改任刑部郎中、刑部佐僚 。任期未完,主管官员奏请减除刑部属官 。丞相说:“刑部有詹鼎在,胜过一百个人 。”他的才能被称赞到如此地步 。詹鼎在职时,一直是以宽仁执行法令,没有令人生畏的威名,人们都乐于其不苛刻 。碰到大都督府受贿任命官吏 。事情败露,诬陷詹鼎收受了脏款 。御史审问詹鼎,詹鼎说在留守时他所收养的外甥来行省时,可能有受贿的事,我实在不知情啊 。御史说:“执行法令贵在杀有名气的人 。”最终处死了詹鼎等一百余人 。
而舍县之大家 。的翻译出处:方孝孺《詹鼎传》
而舍县之大家 。
翻译:租本县有钱人家的屋子居住 。
原文节选:
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 。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 。
节选翻译:
詹鼎,字国器 。台湾宁海人 。他的家族向来贫穷,父亲在街市卖饼为业,租本县有钱人家的屋子居住 。
少年詹鼎文言文翻译1. 翻译文言文《少年范仲庵》范仲淹少年苦学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解释: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2. 少年司马郎的文言文翻译1. 《少年司马朗》出自《三国志·司马朗》
2. 原文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 。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 。”邵不从 。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 。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 。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 。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 。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 。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 。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 。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
3. 翻译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郡温县人 。九岁的时候,有人说起他父亲的字,司马朗说:“不尊重别人的父母,也就等于不尊重自己的父母 。”那个人对他表示了歉意 。十二岁的时候,通过经学考试,成为一名童子郎 。因为司马朗长得又高又壮,监考的官员怀疑他隐瞒了年龄,便盘问他 。司马朗说:“我内外的亲戚,历来都长得高大 。我虽然幼稚柔弱,却没有攀高依赖的习气,折损年岁来谋求学业的成就,这不符合我的志向 。”监考官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异 。后来关东一带黄巾军起事,原来的冀州刺史李邵家住野王县,临近险要的山区,打算迁徙到温县居住 。司马朗劝说李邵道:“唇亡齿寒的道理,难道只限于春秋时的虞国和虢国吗?温县与野王县就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 。现在您离开野王而迁居温县,只不过是逃避了早晨死亡的期限,却不能把死期延缓到明天,而且您身上寄托着一郡人民的希望,现在贼寇还没到您就要先离开,沿山一带州县的人民必然恐惧震惊,这等于动摇民心,为那些强盗坏人打通犯罪的途径啊!我私下里真为全郡担忧 。李邵不听劝告,沿山一带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