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复蒂下生蓬的复是什么意思( 三 )


《芙蕖》创作背景明代中晚期 , 传统价值观念中“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状况发生了重要转变 , “弃儒从商”“亦儒亦商”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 , 尤其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 , 士商合流的现象加速了商人队伍的壮大 , 加上富商巨贾的奢侈生活激发了江南地区好享受、重奢华的民风民俗 。
出身于商人家庭的李渔 , 本身传统礼教的包袱就轻 , 顺应时代潮流 , 凭借自己所长 , 选择“砚田糊口” , 著书卖文的谋生道路 , 并未有太多的心理负担 。所以在其四十二岁那年(1652年) , 李渔作出了人生中最大的决定 , 他移居杭州 , 开始他“卖赋以糊其口”的生涯 。
而从士人队伍的逐渐淡出以及职业的关系给李渔造成了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自觉地摒弃传统观念对自身的束缚 。当他选择从事戏曲创作开始 , 就选择了一条受人鄙视和唾弃的道路 , 所以 , 他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这样的社会现实 。
在《芙蕖》中他大胆抛弃周敦颐的成说 , 独抒新见 , 就是他这种敢于和社会成见叫板勇气的体现 。二是商人本性的强化 。商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 , 注重实利 。这样的处事原则从一定程度影响了他的创作思想 。在《闲情偶寄·种植部》中 , 李渔以各种花木为题 , 分别写了七十多篇散文 , 《芙蕖》即是其中之一 。
《芙蕖》赏析《芙蕖》一文紧扣“可人”的特点 , 从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两个方面阐述莲花的种植利益之大 , 抒发酷爱莲花的感情 。全文共七段 , 可分三个层次 , 首尾各成一段 。开篇从莲花归属“草本”讲起 , 确定以说明、抒情为主的行文格调 。一句“芙蕖之可人” , 一句“予夏季倚此为命” , 直率动人 。中间五段围绕“可人” , 依次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展开 , 并在第五段总括莲花兼具“耳目之观(观赏价值)”与“家常之用(实用价值)” 。
从写作手法上看 , 此文骈散结合 ,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 用语生动 , 节奏鲜明 , 富有韵味 。第二段对“可目”集中描绘:先以“群葩(百花)”花期之短来反衬莲花可供欣赏的时间之长 。再以莲花的生长时间和生长规律为顺序 , 随四季推移 , 从荷钱出水开写 , 一直写到莲花茎叶生长、花苞开放、花朵凋谢(生蓬结子)等各个阶段 。
其中巧妙运用多个具有领起作用的虚词 , 如“自”“及”“迨”“便”“则”“乃”等 , 使文章脉络清晰、层次井然 。另外 ,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 , 无风亦呈袅娜之姿”等骈句 , 和“日高一日 , 日上日妍”“蒂下生蓬 , 蓬中结实”的顶真手法 , 使文章节奏循环往复 , 逸趣横生 。再者 , 李渔竟以荷花口吻 , 言花谢“可告无罪于主人” , 而“白露为霜”一处暗引《诗经·秦风·蒹葭》 , 都勾出更多关于美好事物的畅想 。
《芙蕖》作者简介李渔(1611—约1680) , 清代戏曲理论家、作家 。字笠翁 , 原籍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市)生于雉皋(今江苏省如皋市) 。曾居杭州10年 , 后又居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达20年 , 经营书铺 , 名芥子国” , 以刊书闻于时所作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十种 , 全称《笠翁十种曲》 。另有短篇小说集《十二楼》(一名《觉世名言》) , 诗文杂著《李笠翁一家言》等 。
戒讽刺清李渔文言文1 翻译古文《桂》(清 李渔)意思是:但凡那些荣华富贵是一下子就得来的人(按今天的话说 , 说是暴发户) , 都好比春天里的玉兰花 , 秋天里的丹桂 。也就是说你这样的玉兰花再美 , 也只是春天里的玉兰花 , 很快就会枯萎的 , 他们这样的丹再好的丹桂 , 也仅仅只是秋天里的丹桂 , 很快 就会消退的 。这是直译 。
隐含意思也就是说 , 凡是富贵与荣华这一类东西 , 都一定要是自己努力积攒而来 , 这些来的快的东西 , 往往去的也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