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让你相见恨晚的记笔记方法( 八 )


如果每一章只能提炼一个要点,你会保留哪一个?全书的核心概念之间有什么关联?如果总结出全书唯一的核心要点,会是什么?借助以上这些方法,我们就逐步实现了把书读薄的目标,也一定能够做出清晰简洁而干货满满的思维导图笔记。

参考资料:
林语堂《翻译乃大道》东尼·博赞《快速阅读》

XMind免费下载【有哪些让你相见恨晚的记笔记方法】桌面端(Mac+Win)下载:XMind:ZEN移动端(iOS+安卓)下载:XMind移动版|XMind思维导图
■2020.7.12修改:这套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如果有什么缺点,我会更新告诉大家。另外如果有人正在使用尝试这套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如果有问题,也可以发在评论区让大家避坑。
经过差不多将近一年的实践,我发现标签体系有些赘余,在处理很多文档的时候表现并不是很好,每个文章要贴好几个标签,那好几篇文章的时候就很费时间了,我正在探索一套更加简洁有效的体系,等完工了在告诉大家。
2020.2.26更新:大伙们注意啦!现在有道云笔记也支持标签功能了,还免费!
2019.10.9更新:大家不用纠结用哪个笔记软件,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核心再在你的笔记软件上做出相应调整就行了,就算软件上没有一些核心功能像标签功能,也是可以实现的,比如通过Excel,以后我会专门写一篇关于用Excel搭建索引系统的文章。
一万字!我的整套笔记法,整篇文章内容看下图:



体系这种东西,学的知识多了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只不过这种最初的框架仍需要打磨从最初的纸质笔记,到电子笔记,试过了各种笔记法,重构了很多次已经搭好的框架,最-终也算是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方法-论和知识体系。
这套方法论是由时间管理、信息管理,刻意练习,深度阅读,高效学习,效率工具融-合而成,取其精华,符合人脑的认知习惯,虽说可能不适合绝大数人,但是却很适合我。对于我来说这套方法论至少让我获得了:
高效的信息整理!深度的信息阅读、隐形的思考脉络!完备的工具运用、极速的信息调用!系统的知识体系、巨大的知识宝库!再次表扬一下自己,这算是人生的一次小进步吧!
今天我把这个方法论分享出来,一是梳理下自己的思路,二是希望这个方法论实现它-的价值。
工具,精通一样就可以受益匪浅了,真的没必要费太多的精力去学特别多的工具。
工具一多虽说多了一种选择,可真当用的时候那就真的是遇上选择恐惧症让你无从下手,千招会不如一招精,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然后打磨它直到它成为了你的一部分。
我记笔记的工具最开始的是纸质笔记本,好的,烂的,精美的,皮革的,糙的,带密码锁的,不带的,方形的,圆形的都算是用过。
可这笔记本这儿用一点,那儿用一点,虽说记满了一整本,可当你想查点笔记里的资料时翻这儿翻那儿着实是费时间,于是决定转移到电子笔记。
电子笔记的软件有很多,OneNote、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Notability、Goodnotes5都用过,在尝试的阶段,记的笔记一段时间迁移到这个软件,一段时间迁移到那个软件。
搭建的框架是拆了建,建了拆,终于经过我的一番折腾,我摸索出了一套笔记方法论和最适合我的笔记软件。
首先唠叨两句,介绍一下我的电子笔记史:
1.有道云笔记这个软件很适合一些轻笔记,而且对非VIP用户很友善,我最开始就一直再用这个软件,但是说真的,这个软件不是那么强大,因为没有标签功能。
2020.2.26更新:(现在有道云笔记也有标签功能了,而且普通用户也可以使用)
2.OneNote是个不错的笔记软件,我最看重的是它有序的分区和分组,非常适合有体系有逻辑的笔记记录,而且做出来的笔记颜值很高,但是它的同步功能真的很看缘分,还有它的检索功能并不是很强大,而且对各种附件的兼容性比较差,这就使得它只适合做一些很有体系和逻辑的笔记,对于其他类型的笔记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3.Notability和Goodnotes5是iPad上做的最好的两款手写笔记软件,搭配Applepencil体验超棒,刚入手iPad是一直迷这两款软件,以前做的笔记也几乎都转移到了这上面,它俩很相似,就是操作逻辑不太一样,GN更像是纸质笔记本的体验,NB更像是电子笔记的体验,使用一段时间后我还是选择了Notability,因为我比较喜欢它简约的风格,而且UI设计很丝滑,还有一点就是我做过实验,NB的耗电比GN的小。但是后来我发现虽然它的手写很爽但打字时真的很难受,还有虽然它拥有强大的手写识别能力,但检索时总会漏掉一部分,可能我写的字太飘了。
手写的好处是可以加深理解,有利于创作手写有很多好处,可以帮助记忆加深理解同时也更有利于创作,这是实话,除了记笔记,一般我的创作都是在iPad上的Notability上完成的,先手写创作完成后再转换成文字。
4.最后就是印象笔记,印象笔记既可优秀的文字编辑,还有流畅的手写体验,最核心的是它的标签功能,实现了快速而强大的分类和检索的需求。
以上的便是我的笔记史,接下来进入主题,也就是方法论的部分。
注意一下!!!讲的时候按整理模式的一套顺序逻辑来讲,检索逻辑(标签系统)会放到整理模式里的贴签里来讲。



这个方法论的核心:
有序,有效,可调用
也就是说我的整套思路的设计都是以这三个核心原则,并以印象笔记为砖瓦建成,但是要强调的是这个方法论不只适用于印象笔记,它只是这个方法论具体到这个软件的一个变形,它仍然可以模仿迁移到其他的工具上,核心不变,就是形式变了。
这套笔记论简单而又充实,就像我的生活。简单是因为它只有两个部分:整理模式和检索逻辑,充实是因为它能包罗万象。
先说整理模式:
它由收集,分区,贴签,润色、生成五大部分组成。乍一看和时间管理的核心很像:
搜集,排程,执行。
时间管理虽说是属于管理学范畴,但只要把里面的管理学思维提取出来就可以加以运用。
这样的模式有个极大的优点,就是既能不漏掉每一条重要的信息,还可以充分地将其吸收理解。
接下来说一下整个流程,
收集首先是收集,任何你看到的信息,比如公众号的某篇文章,的深度文,简书的美文…
只要你产生了想要阅读的念头就把他收集起来,此时建一个笔记本名为:收集箱,用以收集各种信息。
这样就把你想要阅读的文章集合在了一起,而不是把各个信息散落在各个app的收藏里,这样既省去了你去各个软件的收藏里寻找的麻烦,而且还能避免忘了阅读的尴尬场面。
分区第二部是分区,分区是对信息的初次整理。
信息分两级管理,第一级是区(笔记本组),第二级是笔记本,一个笔记本就是一个主题,比如结构思考力就是一个主题,于是就把这个笔记本命名为结构思考力;
区是把相同类型的笔记本放到一起的,比如创造力、结构思考力等相同性质的笔记本放到一起,构成区(笔记本组)。
对于区的创建,你需要“挖三个坑,种三棵树”,简称“三坑三树”
挖的三个坑分别为:【个人】、【工作】、【学习】,种的三棵树分别为:【思维树】、【能力树】、【技能树】
为何这样分?因为这样是目前我找到的最适合大脑习惯的一个分组,这个分组是时间管理思维和三重心智加工融合的产物。
《超越智商》这本书里面的三重心智加工可能是目前对大脑的认知学习最完备,最有效的一个研究,所以被管理后的知识体系符合心智加工流程的话,效率会更高。
在这儿对三重心智加工简单介绍一下,更有利于你对这个方法论的理解:
如果你看过《思考快与慢》,肯定知道系统一和系统二
系统一速度快、负荷低,无须对所有可能性进行分析的特点,同时具有自动化的特点,从而执行迅速,只要有触发自己刺激出现就会强制性执行、不需要有意注意、平行运作不影响算法心智加工。
【技能树】诞生于此!它是自动化的表现,比如PPT、吉他、写作、英语、编程、绘画……
系统二是指我们平时口头所说的智力。如果说一个人智力很高,一般上是指这个人的系统二好。它是一种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它较少地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天赋。
【能力树】诞生于此!虽说依赖于天赋,但可通过深入挖掘以及刻意练习来提高,比如学习记忆术、速读、结构化思考、创造力……
三重心智加工建立在系统一和系统二上的研究,区别于它的就是三重多一个反省心智,多出来的这个能解释更多的问题,可能是目前最完善的大脑认知流程的研究。
反省心智是对人类心智过程进行整体监控、帮助执行决策与判断的心智加工过程。是理性思维的表现(看到了吧,理性和聪明不是一回事),它就像你身后的一个摄影机,从第三者角度观测你的一举一动。
【思维树】诞生于此!思维的学习就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全面的分析和决策,比如多元思维模型(各种学科思维的集合体),单单只是把这里面差不多100多个思维模型学会了,就足以获得普世智慧,像里面的
比如心理学的铁锤人综合症,双轨分析原则,逆向思维模型,误判心理学…….
经济学中的沉没成本,非连续性模型,生物学学科中的自然选择,,递弱代偿
物理学的临界点模型,数学的复利模型,化学自我催化模型,
认知科学的刻意练习理论。
三棵树已经栽好,这也就意味着一个完备的系统性学习框架已经建好,接下来就是对碎片化学习框架的搭建,以及对生活节奏框架的搭建。
这里挖三个坑:【个人】、【工作】、【学习】。这里是碎片化信息的驻地,所有碎片化信息都往对应的坑里填就行。
我的【个人】坑里的几个笔记本:大方向:用来规划人生路线,以及生活远景,都是一些很大的很遥远的东西,比如挣一个亿啦~
规划:用来规划较长的一段时间,比如最近的健身,就把健身所要的日程表,目标,动作的讲解和组合等整合在一起,还有减脂饮食计划,把营养成分表,菜谱,以及一些食物的功效整合在一起,还有最近的作息计划,最近专注的项目等都放在这个里面。
每日思划:这里面是具体到每日的计划,每日的反思,以及每日对自我行为习惯的记录,用以了解自己,研究自己。
清单:这个是清单的集合,比如学习清单、阅读书单、购物清单…...
生活笔记:用以记录生活,比如路上听到的故事,自己的某些有意义的经历,生活经验和小技巧,再比如旅游后写一篇攻略和游记以及对旅游城市的研究……
我的【学习】坑里的几个笔记本:读书笔记:在读书时记的笔记以及读后感。
学习笔记:研读碎片化文章做的笔记
杂学知识库:记录各种知识,借用标签系统实现快速检索(第二大部分详细介绍标签系统)。
专业知识库:记录我正专攻的专业类知识,也是通过标签实现快速检索。
我的【工作】里的笔记本就不详细讲了,概括的讲分为主业和副业,只要和主业相关的就放到主业本里面,和副业相关的放到副业本里面,通过标签系统进行快速索引。
贴签贴签这部分是个大块,内容很多!这里正式介绍标签系统和检索逻辑。
标签系统是检索的灵魂,因为它既可以实现逻辑性很强的有框架的体系搭建,还可以实现不同体系的信息交叉,从而实现一个隐形的信息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你可以给一条笔记贴上很多个标签,这是实现信息交叉的途径,千万别舍得用标签,符合标签意思的贴就行,贴的越多检索时越准确,不过不要贴太多,不然会浪费时间。
前面说过OneNote很适合逻辑性很强的有框架的体系,但它所形成的到底还是线性关系,并不能实现跨体系的网络构建(据说安装插件能够添加标签功能),所以标签系统的确是一个神器。
标签系统的两个核心是:基本索引和快速索引。
基本索引我已经搭好,不建议更改,不过如果你有更好的可以改;快速索引是根据个人需要来建立的,它是用来弥补个别笔记本不成体系的不足,因为印象笔记是按三级分类设计的:笔记本组(区)、笔记本、笔记(ps:这是一种高效的信息管理模式,很多信息管理都是按这个整理的)。
举个例子解释快速索引的作用,比如上面说的【工作】里的副业,副业已经是笔记本了,往下创建的只能是笔记,无法形成体系,所以要用标签系统对其进行分类管理。
我副业是弄自媒体的,里面的信息一定要有分类,比如策划方案、产品报告、体系架构、合同协议、宣传软文等,只要有信息就去贴上相应的标签,以后比如用到了某个产品报告,直接点工作快速索引查找,所有想要的产品报告就都有了,按时间排序后直接找名字就可以很容易找到。
基本索引的逻辑顺序是:来源、目的导向、分区、体裁、心智管理、信息管理、知识体系(偏人文)、知识体系(偏自然)、知识体系+、其他。另外还有两个快速索引:工作快速索引、专业快速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