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让你相见恨晚的记笔记方法( 九 )
你可能会说,这TM也太复杂了吧!没错,这还是没有展开的,展开后更大。
贴标签的过程是一个锻炼脑力的过程,它既能让你挖掘信息的更多价值,让你竭力去想这条信息有什么价值以及如何应用等,更深层的意义是它又可以帮助你强化你脑中的知识体系,每一次的分类贴签都是一次强化,都是一次深度思考。
先简单介绍一下基本索引:
来源:就是你信息的来源,人脑特别擅长记忆地点,要不然怎么会有记忆宫殿这样的记忆术呢。来源可以实现用模糊性来提高你检索的准确性,比如你一个月前在上看了一篇文章,但就是想不起来名字,所以用来源里的进行筛选,从而更能接近所得的信息。
来源的内容:公众号、、简书、豆瓣、其他平台、视频资源、有声资源、书、网页、生活实践、交流、自我生成/灵感。
前几个是平台,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进行标签创建,后边的是媒体的性质:有的是视频媒介,有的是声音媒介,有的是从书上看到的,有的从网页,有的媒介是生活,有的媒介是人,有的是自己独立创造完成的,后边的同样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进行标签创建.。来源这个部分灵活度很高,因为每个人常接触的媒介是不同的,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
目的导向(用处):目的导向是对信息如何应用的挖掘,也是最容易在调用信息时想到的,就是说如果我此时想用一条信息,一般第一感觉就是它的用处,比如创作时想找一素材,就在目的导向里找到素材标签进行筛选。
目的导向的内容:方法经验、风险掌控、精神境界、思维拓展、素材、效率、信息情报、自我管理。
想获得某些方法经验,或为了掌控风险、或提升精神境界、或进行思维拓展、获得素材、提升效率、得到情报、对自己进行管理…这些都是我常用的信息用途,每个人常用的信息用途的种类和频率都是不一样的,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整。
分区:分区的内容有:个人、工作、学习(学生党还可以添加一个学校)。
你可能会问前面不是有【个人】、【工作】、【学习】三个笔记本了嘛?
这里强调下,前面的笔记本时对信息的初步划分,是相似信息集合扎堆的地方,并不是实现快速检索的功能,分区存在的意义是在检索时能专一的进行选标签,而不是一边选标签,一边去翻笔记本从而降低效率(像前面讲的【技能树】、【能力树】、【思维树】都会在标签中出现,不过为了容易检索,名字会做简化)。
体裁(它是什么):当你在思考信息的体裁时实际上是在问这个信息是什么?所以说嘛,贴标签的过程是个深度思考的过程,当你能熟悉流畅的运用这套检索逻辑对信息贴上标签,你脑中的一个思考体系其实已经悄然建成了。
体裁的内容:清单、指南、定律法则、读书笔记、故事奇闻、杂记随笔、深度文、系统化、碎片化。(报告总结、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宣传文章这些也是体裁,不过我把它们放到了工作快速索引里面,因为毕竟它们是很常用的)。
举个应用的例子:比如我在豆瓣上发现了一个很好的书单分享,于是把它保存贴上清单的标签,再比如在公众号上看了一篇深度好文,于是保存贴上深度文标签,又或者看到了一篇叫你做菜的文章,于是保存贴上指南的标签…
心智管理:心智管理是人一生中要提升的五大能力,它们分别为智商、情商、逆商、财商、健商。
具体讲就是提升智力、人格/人际交往能力、抗挫能力、正确的金钱观、健康的生活观饮食观作息观。这个标签可以在你像集中学习某一商时快速进行索引。
信息管理:信息的分类分为四种:技能、能力、思维、知识。这样的分类前面说了是根据三重心智加工推导的,至于为什么还要在标签中重现前面也说了,是为了在检索时能专一的进行选标签,而不是一边选标签,一边去翻笔记本从而降低效率。另外知识这一标签要说一下,知识标签是各种零碎信息的集合。比如历史小知识,地理小知识,科普小知识等。
知识体系(偏人文)、知识体系(偏自然)、知识体系+:
这三种体系既独立又联系,联系是因为这个体系本是一个整体,独立是因为把一大块知识体系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各有其特点,从括号里的标注就可以看出一个是偏人文的,一个是偏自然的,还有一个+是补充。
知识体系(偏人文)里的内容:法学、教育、历史、文学、五位一体(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政治),医学、心理学(这里面有个心理因果论,是我感兴趣自创的,为的是研究人的心理,以及什么心理会造成什么影响)
知识体系(偏自然)里的内容:物理、力学、工程学、化学、农学、生物、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大气学。
知识体系+:管理学、战略军事、系统学、信息学、哲学、宗教。
前面说过,贴标签的过程是个深度思考的过程,当你能熟悉流畅的运用这套检索逻辑对信息贴上标签,你脑中的一个思考体系其实已经悄然建成了;同时贴标签的过程是一个锻炼脑力的过程,它既能让你挖掘信息的更多价值,让你竭力去想这条信息有什么价值以及如何应用等,更深层的意义是它又可以帮助你强化你脑中的知识体系,每一次的分类贴签都是一次强化,都是一次深度思考。
其他:这个是对整个标签系统的拓展,因为前面说的基本都是对物的体系,对人的的体系还不完整,所以把人的体系放到“其他”的标签里。
其他标签里的内容:人(角色)、人(时期)。人生在世,无非成长和身份四个字,成长就是在时间的尺度上对人的一个分类,角色是指人在社会上扮演者各种角色,一个人它的角色可能既是一位顾家的丈夫,又是一个称职的工作者,所以用角色分类是一个很有温度的分类。
人(角色)里的内容:家庭成员、女朋友(男朋友)、社会人员、学校人员、职场体制人员。一般人接触的特定的场景人员也就是这几个,当然这可以根据个人习惯添加。举个例子:你在上看到一篇如何和女朋友相处的文章,就可以把女朋友这个标签贴在这篇文章上,又比如有篇与朋友的相处之道,就贴上朋友这个标签,当然你会遇到适用于大多数人员的情况,这时别吝啬,多贴几个标签没人会给你要钱。
人(时期):这是按人的年龄划分的,内容为:孩童、青年、成年、中老年、老年这五个时期。也是举个使用例子:比如在某个平台上看到一篇关于老年人养生的文章,并且你想讲给你家的老人听,于是保存贴上老年的标签,再比如看到一篇育儿的文章,就给他贴上孩童的标签。
一篇文章无非是对物或对人的阐述,或是同时对人和物的阐述,对物就用对物的体系,对人就用对人的体系,如果都有就同时用呗。整个标签体系下来我觉得十分完善,既对人也对物,既有对信息的深度思考,又有逻辑清晰的分类,而且还很灵活,可以用主体框架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调整,可能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有些复杂,但体系就是这样,复杂也要驾驭,贴标签的过程就是一个锻炼脑力的过程,用多了体系在你脑中自然就生成了。
介绍完了基本索引,接下来介绍快速索引
快速索引的原则:快速索引是根据个人需要来建立的,它是用来弥补个别笔记本不成体系的不足,因为印象笔记是按三级分类设计的:笔记本组(区)、笔记本、笔记(ps:这是一种高效的信息管理模式,很多信息管理都是按这个整理的)。
举个例子解释快速索引的作用,比如上面说的【工作】(笔记本组)里的副业(笔记本),副业已经是笔记本了,往下创建的只能是笔记,无法形成体系,所以要用标签系统对其进行分类管理。
我副业是弄自媒体的,里面的笔记一定要有分类,否则会很乱。比如这里面的分类就有策划方案、产品报告、体系架构、合同协议、宣传软文等,只要有信息就去贴上相应的标签,
以后比如用到了某个产品报告,直接点工作快速索引查找,所有想要的产品报告就都有了,按时间排序后直接找名字就可以很容易找到。
润色润色体系体系简介与使用场景
这是第四步了,这一部分是研读笔记的方法,通过这套润色体系从而达到有效的吸收。值的注意的是,这套体系适合深度的中篇或长篇文章,对于像一本书这样的本身就逻辑清晰,有体系的,应使用这套工具体系的变式。
总的来说,这套工具十分的简单,但却能很有效的提升你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读完后你会很直观的看透一篇文章的逻辑和思路。
先说为什么能够提高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它的原理是什么?
敲重点!!!下面所讲的不仅适用于笔记的研读,而且适用于任何形式的学习。
抛开笔记论不说,单单是明白知识的种类就可以让你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学习能力成倍增长,就算不能成倍增长,也能保证你学习的有效性。
首先知识有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最常用的。它们是判断一个事物属于哪个类型,也出现在各式各样的决策中。这类知识对应的关键词一般是主谓结构。你会自我提问“它是什么”来明确输入输出,问“为什么是”来决定判断的边界。举个例子,当你学习“狗”这个概念时,并想知道什么是狗时,你会提出:狗(主语)是(谓语)...?或者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你会提出:牛顿第二定律(主语)是(谓语)...?这两个例子是主谓结构,同时定义了输入(主语就是输入),通过整合各种信息来获得输出(得到的宾语就是输出)。
这就是在学习陈述性知识。面对这种知识,有效的应对方法便是去问它是什么,就像前面所说是为了定义输入和输出,同时再问为什么是来判断所学概念的边界。
边界,顾名思义就是知识的界限,比如当你学会了“狗”这个概念时,就能知道了狗和猫和狼和狐狸的不同,并能将他们区分,这是边界,如果你的边界不明确,那么可能分不清了狗和狼的区别,所以一直要问,它为什么是狗?以此来明确狗这一概念的边界。
程序性知识是另一种知识,只是不再是判断类别,而涉及如何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程序性知识对应的关键词一般是动宾结构。你会自我提问“它的目的”来明确输入变成什么样的输出,问“如何达到”来明确具体的步骤。举个例子:我要赚一个亿,它的关键词就是赚(动词)一个亿(宾语),它就是涉及到从一种状态(没有一个亿)转变成另一种状态(赚够一个亿)。
或者另一个例子:我要学吉他,它的关键词就是学(动词)吉他(宾语),它的状态转变就是从没学会到学会。
这就是学习程序性知识。面对这种知识,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去问它的目的(赚够一个亿、学会弹吉他),问如何达到(如何赚?如何学?)来确定具体的步骤。
所以面对程序性知识是你用了陈述性知识的方法,或者面对陈述性知识时你用了程序性知识的方法,都会适得其反,没有效率,为什么有人学的很明白?为什么有人学不会?差别就在此,方法对了,解决掉问题是必然的事。
润色体系的诞生:
润色体系也就是所说的工具运用体系,就是深度阅读一篇文章的方法,还有阅读书的方法。
具体如下:
红色就是问题或提问,就是在阅读文章时作者提出的问题或自己阅读后产生的问题,只要是红色的,就说明有疑问需要被解决。它可以让你明确你的问题是什么(也就是前面说的输入),从而确定知识的类型以选择应对策略。
蓝色写自己的批注、感想、灵感等,只要是自己写出来的都用蓝色写出。这一部分是捕捉发散性思维(人在发散性思维下想到的信息往往极具价值),同时加深你对内容的理解。
灰色表示晦涩难懂,用灰色标注的部分说明需要好好思考。这一部分是在你阅读完文章后来不及思考后做的标记,为的是以后找到时间后能认真思考。
高亮:用来标注结论或让你豁然开朗的句子,这个标注意味着高度的浓缩。前面讲的笔记的原理说过定义输入输出,这个高亮就是输出,和前面的红色标识(输入)相对照,从而明确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横线:用来标示逻辑点和条件,逻辑点就是一段文字的核心。比如下面这段文字(画横线的就是逻辑点):
条件也就是论点,论点为结论服务,是为了证明结论的正确性而存在。就像是康奈尔笔记法的左栏功能,当你读完文章后只需把横线部分提取出来就可以制成一张导图,它可以让你知道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斜体:标注例子和解释,就是为了具体说明某个论点举的例子和做出的解释,这个是为了标示从输入得到输出之间的过程。
举个应用了全部标示的模板:
阅读就阅读嘛,干嘛这么麻烦?其实也是,阅读根本用不到这么大费周章,毕竟现在的很多文章都很水很没营养,不是八卦就是意淫文。
但是有时候你真的会碰到对你影响很大的文章,这类文章就有了深度阅读的价值,每当遇到这样的文章我就由衷的感谢作者,打心眼里的感激,所以这套润色体系用心打造,为的就是好好的阅读那些用心写的文章。
生成生成部分就是总结,如果你听说过康奈尔笔记法,那就很容易解释,康奈尔笔记法讲纸张分成三个部分,左边写思路,右边写具体内容,下面留出三四行作为第三部分写总结和感想。像这样:
- 有哪些高中生才懂的梗
- 北京有哪些有趣的地方
- 电视剧《偷心画师》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 哪些动画和漫画内含大量知识
-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学习网站
- 在北京装修,你有哪些心得和建议仅限北京地区客户回答。
- 有哪些才艺可以在短期内学会,且易于展示
- 每天花费八小时或以上,在 15 - 20 天内能学会或完成的事有哪些
- 首次创业者必须知道哪些基本常识
- 有哪些瞬间你觉得突然被治愈了